1. 首页 >> 百科知识

(通俗的讲中国现代文学是什么)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端

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丰富的文献学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学实践经验。以下是《中国现代文学》是通过学习边肖而编纂的。欢迎阅读。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达了现

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革新了传统文学,建立了戏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它在叙事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和结构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特征,从而顺应了世界文学潮流,成为真正的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1 &;ldquo现代rdquo作为时间的概念

①传统方法:1917 &;mdash1949 。大多数学者。比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现代划分:包括当代文学,南方很多学者。例如,朱栋霖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于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上指1917 &;mdash1949年,指1949年至今。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是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包括在内:20世纪中国文学。但是,上限已经推到了1898年。如孔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1993年由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黄秀吉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刘明信,《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论》,赵金钟主编,第一、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等。

2,& ampldquo现代rdquo作为一个自然的概念

三十年《序言》:& quot所谓& # 39;现代文学& # 39;,也就是& # 39;用现代文学语言和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 39;。"

(1)语言上,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就文学形式而言,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内涵和地位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

(3)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并重。

④在内容上,它确实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和审美标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人主义,劳动神圣,儿童崇拜,妇女解放。最关键的一点是个人的出现&;mdash& ampmdash现代意义上的个体的出现。所以一切思想、情感、审美心理都是以个体为基础的,都是因为个人的变化。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出现。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史1,首先是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穷则思变的结果。

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从此被打开&;rarr军事革命,工业革命(洋务运动,未能师夷长技以制夷,1906年甲午战争致远舰舰长邓世昌战死,北洋水师总督丁自杀)&;rarr政治革命(1898年政变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辛亥革命的权力被迫让渡给袁世凯)&;rarr文革(深感国民素质低劣,教育救国;深刻意识到国家意识形态的麻木和落后,五四新文化运动)&;rarr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文学首先是为救国服务的。

其次是中国文学自身的演变。

(1)古典文学接近尾声。20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固有的古典文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语言障碍,世界上最难的写作。20世纪30年代,鲁迅也指出,为了文化的普及,必须废除汉字(论外文)。

b,过时的风格,诗意的格调,严格的规范,让现代人望而却步。

c、文风不正,学古仿古。形式主义。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一件发牢骚的事。

(2)现代文学其实是先声。近代以来,配合政治思想革命,文坛也掀起了革命浪潮。

答,& quot小说中的革命”。梁启超(1873 &;mdash1929年,字卓如,号仁公,别部冰饮房主人,广东新会人。1898年政变失败后,梁启超转向思想文化启蒙。向西方学习,特别注重小说的宣传和启蒙功能。贡献:一是提高了小说的地位,二是开启了现代启蒙文学的源头。

b,& quot诗歌革命”。最早提出的是梁启超,但黄遵宪(1848 &;mdash1905年,字公度,广东嘉应府梅州市梅县区人。黄遵宪长期担任驻外大使,思想非常文明。他看到中国的古典诗歌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于是主张诗歌革命。著名的观点是:“如果我手写我的嘴,我怎么能握得住古代的一句谚语呢?如果我出版一本纲要,五千年后,我会惊讶于古代的美丽。"(杂感)认为“诗无古今”,也不必去模仿古人,只要你能“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quot笔之于诗“我的诗自有其价值。而且不需要避免粗俗的词语和说法,要求字义融合,清晰易懂。还是和开悟有关。他的代表作《荒草》是1911年在日本出版的《百年百部优秀中国文学书籍》之一。对胡适的影响。

c,& quot文学革命”。以梁启超为代表。反对“传世”,提倡“醒世之文”。还是和开悟有关。日据时期创办了《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开创了新政的一种文风,往往是感性的、不拘一格的、汪洋恣肆的。梁自称“新派”。

d,戏剧革命。柳亚子等人创办了近代第一份戏剧刊物,二十世纪的舞台。李叔同、曾小谷等人的春柳社及其新文明剧。《巴黎茶花女的遗产》和《黑奴录》(林纾译)先在日本演出,后回到上海、天津等中国。促进国内风气的改变。对一部旧戏的改编。对五四运动的影响。

e、白话文运动。1898年,秋的《苏报》发表《论白话文为变法之本》,拉开了序幕。从救国救民的高度认识写作创新的意义。1911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统一读音会议,商定了39个音标。1916年,教育部成立了拼音字母学习院,同年8月,中国普通话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18年,教育部正式审查音标,并成立统一国语预备会议。1919年,音标重新颁布。接着,国音字母发表了。白话文运动无形中促进了白话文运动。

3、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巨大影响

可以说,如果没有外来文学和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的出现是不可想象的。严复(1853 &;mdash1921年,中国第一个派往英国的海军学员,但他并没有成为海军将领,而是成为了中国最早的翻译家(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将《进化论》、《伦理学》翻译成《进化论》等。).我也翻译过西方文学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是分阶段的,便于总结现代文学的发展特点,掌握其基本特征,从中吸取一些教训。但由于对现代文学性质的理解不同,分期命名也有不同意见。

(1)拓荒时期(1917 &;mdash1927)。所谓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

②收获期(1927 &;mdash1937)。所谓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

③转折时期(1937 &;mdash1949)。所谓现代文学“第三个十年”。

中国现代文学整体观的思想内容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思想。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自由的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意识,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文学。

创造性方法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是主流。

代表作家

鲁迅、沈从文、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张爱玲、徐志摩、闻一多、丁玲、赵树理、戴望舒、萧红、艾芜、钱钟书、艾青、路翎、穆旦等等。

主要工作

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和散文诗《野草》;郭沫若的《女神》和屈原;茅盾的《子夜》和林家堡;徐志摩、闻一多的诗;沈从文的《边城》与白子:巴金的《家》、《春秋寒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和《一家四代》;曹禺的《原野》和《雷雨》;赵树理的小说;艾青、穆旦的诗;张爱玲的小说等。

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背景(1)文学成为重大社会事件的组成部分,表现出明显的阶级、政党和政治意识。社会革命往往以文学为其本源和具体表现。

(2)社会意识对文学的审美意识有重要影响,文学的主体性被削弱,文学倾向于依附于社会革命。

(3)社会政治事件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引发文学创作和理论论争。

研究方法编辑器

即历史美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

为此,有必要加强:

(一)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确立历史观念和分析方法。

(2)重要政治理论的学习:《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这是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政治土壤。

(三)对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社会学、文化学和美学有比较广博的知识。

(4)注重对原著的解读,值得推荐古人,不迷信权威&;mdash& ampmdash& ampldquo习惯用法&;rdquo。

也就是说:

我们要把中国现代文学放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中去把握它的发生和发展,把文学放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中去研究,同时把文学作为艺术来研究。

确立历史在场的观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用审美视野和审美观念分析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作家创作和作品生成、文学的接受过程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避免& amp意义的无限延伸&;rdquo一家之见,自圆其说,必须基于学术原则。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现代文学既是作家作品的历史,也是文学和文化思想史,是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同时,现代文学为中国现代社会创造了共同的民族想象空,对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凝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建国前与中国现代文学相关的书籍主要有:

胡适《中国文学五十年》(亚东图书馆,1924年1月)

周作人《新文学的起源》(人文书店,1932年9月)

陈子展《中国现代文学的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

王哲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解城出版社,1933年9月)

王丰·加登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回顾(1935年)

吴·《新文学大纲》( 1936年)

赵家璧主编《中国新文学丛书》(1917-1927)等。

建国后的文学史;

尧尧《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1951年9月第1卷,1958年8月第2卷)。

丁毅《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

蔡仪《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的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

张必来《新文学史大纲》(1955年)

刘穗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年)

汤涛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徐智英和曾华鹏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孙中田等:《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组学生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

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材编写组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年)。

复旦大学中文系1957年文学组学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想斗争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60年)。

中国人民大学文史系现代文学科《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1年)。

黄秀吉《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著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孔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

胡国强,苏,,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十四所高校新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等。


版权声明: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谢谢大家!